国庆前因为偶然的机会,使用了一款废品回收的APP,一时间对废品回收+互联网的O2O项目产生了高度兴趣,节日期间做了如下思考。
废品回收的市场空间和交易规模
废品回收又被称为再生资源利用,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具体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 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从一份国内再生资源利用市场分析报告了解到,上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已达2500亿美元,本世纪初已增加到6000亿美元。“目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工厂3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若包括进城收废品的农民工,中国国内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就业人数近1000万。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在一些重点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规模。中国每年可回收的再生资源近1亿吨,价值2000多亿元,其中废钢铁4000多万吨、废纸300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500多万吨、废塑料600万吨、废轮胎5000多万条、其他废旧物资1000多万吨。”(李雷光——《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而据另一份业内报道,目前我国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的各类企业有十万余家,年经营额在6000亿至7000亿元间,从业人员达1800万之众。
综合两条资料,不难看出,废品回收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实则市场空间庞大的行业,被称为“社会静脉产业”。
废品回收+互联网的想象空间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生活消费品废旧物资再回收,主要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废造纸原料(旧书、废纸、废纸板)、废旧轻化工原料(塑料瓶)等。对于普通家庭用户而言,这些废旧物品已经丧失全部或绝大部分使用价值,属于被遗弃的生活消费品,放在家中还占用空间,人们称之为“垃圾”。
相对用户而言,废品回收的最大需求是“谁收”,对生产加工企业而言则是“谁给我收”,对回收企业而言则又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收”。我个人对废品回收产业链的简单认识:生产加工商——大型回收分拣处理企业——回收站点——回收从业者。
从产业链出发,互联网可以改造的是取代“回收站点”,把零散的“回收从业者”归为统一,并结合移动互联网位置属性与自然人身份认证的天然优势,解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收”的问题。这当中节约的则是因巨大时间成本而产生的二次中间成本,举例来说,传统的回收站点依靠两个来源,一是少量用户主动上门卖废品,二是回收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挨村挨户将收来的废品转手卖给回收站。回收站点则自己承担基本的分拣成本和交通运输成本,将回收物品再输送给城市回收基地(大型回收分拣处理企业)。这当中层层转手产生的成本则可依靠互联网直接连接用户与回收基地而减少甚至消除。从规模上来说,在规模量达到一定程度,则可直接取代城市回收基地,直接与生产企业建立业务往来,则中间成本几乎为零。
从统计学角度出发,也就是大数据,根据城市居民废旧物品回收统计,则可依据不同维度做城市消费总量及家庭用户消费倾向、消费习惯及消费总量的预测,根据不同厂商合作又可以与销售量结合了解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实际消耗量等数据报告。这些对于一些市场调研机构和生产研发机构具有不错的商业价值。
从应用工具角度出发,这类互联网工具可以成为家庭生活消费品零售的一个流量入口,根据家庭用户回收频次了解家庭生活主要消耗品类,与关联生产批发商合作,则可做针对性新品营销。
从地推回收人员工作时间出发,与用户采用时间预约管理措施,将空闲时间与回收路线开发做众包物流(比如家具、家电上门配送等)。
废品回收的前期盈利点和投入成本
废品回收的前期盈利点主要集中在回收物品转手的差价上,回收站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从用户手中获得再生资源原材料,再以较高价格返给厂商,从中获取利润。废品回收中有一个隐形交易内幕,即一些旧衣物、旧家具等物品的流动走向,一是宣传上说的捐赠贫困山区,另一渠道就是流向国外贫穷地区(如非洲)和国内农民工集散地做二手物品交易。如果作为二手物品交易,这当中的利润差价可达数十倍甚至百倍。
一些特殊物品回收的差价从一开始就非常高,主要集中在低频次的报废品,如废旧电子产品、废旧家电等,回收价格在十几元到一百元不等,而将这些物品分拆归类再利用,其价值将远高于回收价格。
再看投入成本,废品回收互联网项目投入最大的是地推网点和用户教育成本。从我体验过的一家废品回收项目了解,这个项目地推拉新成本是每用户20元,北京城分布18个站点,每个站点约8-9人,这些站点的人员是该项目的固定员工,薪资不详,估计月薪3K-4K。以此计算,如果该项目当下拥有用户数5万人,拉新成本即是100万;站点单个房租按300元/月计算,18个站点每月租金就是5400元;人员每个站点按8人计,18个站点即144人,每月薪资以3K/人计,薪资支出成本是每月43.2万元。据了解该项目已运行超过一年时间,这一年的投入至少也在500万元以上。
废品回收的项目优势
1、价格优势:回收成本极低,中间差价较大,个别品类差价甚至巨大。仍然以我体验的项目为例,该项目工作人员从我处回收废纸盒5公斤,塑料饮料瓶、油壶、啤酒易拉罐共14个,总计给我支付2.24元,还不是现金,直接打到我在其移动应用的账户上,可用此资金购买应用平台上的其他商品。简直就是无本之利了。
2、政策优势:政府政策扶助,可以降低甚至弥补前期投入的部分成本。据了解,自2008年起,国家财政部就已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纳入服务业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各试点城市政府也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突破有关政策界限,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如北京和上海市分别拨付专项资金补贴。同时,各地公安交通部门在回收的运输环节,工商、环保、城建等部门在网点和市场的规划和建设中,也打破常规,简化手续,为回收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政策氛围。
3、宣传优势:环保,公益,是物品回收的制胜法宝。这类项目对政府、对个人、对社区居委会均会祭出“环保+公益”的大旗,往往极容易获得理解和支持。我同多位从事此类互联网项目的业内人士交流中也获得类似佐证。
4、成本优势:不是制造业,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服务业,不需要复杂的产品研发,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跟真正环保意义上的垃圾回收不同,这种回收是直奔营利的针对性回收,他们会列举出什么东西回收,什么东西不在回收之列,确保回收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变现。这份工作主要依赖两点:人+交通工具,人负责收取、运输和分拣,体现为人力成本,交通工具则是固定投入。基本上一群年轻力壮的社会闲散劳动力+一批电动三轮车即可。
废品回收O2O项目的产品逻辑
1、需求点:(1)用户端——谁收?能卖多少钱?前一个问题,需要有人力支持,自建回收地面团队,上门回收;后一个问题,将各类废旧物品做出标准价格,以不同品类按按重量或个数作价。(2) 商户端——节省生产成本。将收来的原材料输送给生产厂商或以其他方式流通到二手物品交易市场。(3)政府或社区——节能环保,绿色生态。
2、门槛:回收员,人力,交通工具,网点,拉新成本——规模及使用频次。再生资源项目必须要有规模,这是该项目成立的前提条件。废品回收对于单个(家庭)用户而言,频次很低,甚至一月一次,想要让自己的地面团队工作时间有充足的安排,就必须获取大量用户,以用户量弥补使用频次的不足。一旦获得用户认可,再有其他类似项目进来,如果没有更优质的附加服务,基本很难入局。
3、产品流程:仍以我体验的APP为例。在线预约时间——系统确认——约定时间前系统提醒——回收员上门前再次电话确认——上门回收,回收员用手机给回收物品扫码登记,并随身携带弹簧秤称重——发送信息至用户:已回收物品并将回收款打入用户账户(该平台的用户账户)。在整个交易流程中,没有产生现金交易,交易以虚拟资金形式入账。对于用户而言,本身这些东西就是要扔的,能换钱就不错了,基本也不会在乎能换多少钱。这个成本对废品回收企业来说,是非常划算的。
4、其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整合废品回收自由从业者是否可行?有人希望做一个专供回收工作者(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使用的APP,一端对接用户,一端对接回收员。如果这样做,平台方面临两端教育,用户端可能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但回收工作者,除本身建立回收站的从业者除外,大部分仍属于生活水平较低层次的人,指望他们使用3G或4G流量引导用户下单预约上门,这个有点勉强;其次,平台方在当中打算挣谁的钱?我看挣谁的钱都不太合适。还是直接取代回收站自己做比较稳妥,既能保证回收人员稳定,又能清楚哪些地方是回收重点区域,便于开发新的嫁接项目。
(本文为品途网http://www.pintu360.com作者: 彭成京创作,责编:贾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intu360.com/article/561b2745caa3e7163a4722f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