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行派杰(Piper Jaffray)近期发布了对美国青少年的半年度调查报告。有33%的受访者表示Instagram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网络。Twitter有20%排名第二,Snapchat以19%排名第三。Facebook则为15%排名第四。
Instagram和Snapchat都曾经进入过Facebook的视野,最终Instagram是被Facebook收购,Snapchat拒绝了Facebook的收购邀请,至今仍在独立发展之中。
1
我仔细回味了一阵,才明白为什么在看到这条新闻之后,会有一种久久不能释怀的感觉。这让我想起2011年6月23日刊于《亚洲周刊》的一篇文章,形容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年轻人被叫做Z世代,叫做Facebook世代,叫做Facebook下的蛋。而老年人是什么呢?他们是红旗下的蛋。
文章引述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的话:
“老年人很容易接受谷歌,谷歌就像一座图书馆,只不过要强很多。我们也很容易接受电子邮件,这只不过比邮差把信扔到门里快一些。必要时我们这代人甚至能上Twitter。Twitter不过是一种卖弄,在这方面,我们与小我们一、二十岁的人一样擅长。”
“但Facebook仍属异类。对我们而言,沟通是两个人之间一种两厢情愿的行为。我喜欢每次只和一位朋友交谈,因为这能让你变换语气和内容,以配合谈话对象……相比之下,那种‘交流即是随机向500位好友播报昨晚都干了些什么’的想法,委实令人费解。”
现在,父辈们已经不再费解。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也在冲刷着传统的生活交际圈观念,老人对社交网络终于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我试着用那位专栏作者的口吻来总结:“Facebook/朋友圈其实就是开一个7x24小时不休息的烧烤派对/麻将局而已。有人说自家孩子,有人表演简单的扑克魔术,有人抱怨工作……然后大家聚拢一圈过来听。就是这样。”
倒不如说,那篇2011年的文章试图认为,老年人上网是具有目的性的,他们把使用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而90后则是用网络去做一些漫无目的的事情,在上面度过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做一些大人看来浪费时间的事情。对大人来说是工具的网络世界,对孩子来说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言犹在耳,而现在统计数据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曾经以为只能接受新版图书馆、新版邮差和新版卖弄工具的人,现在已经是Facebook上的主力军,Facebook上面中老年人正逐渐超过孩子,成为主体人群。并不是孩子一代变老了——才过去4年而已。
而年轻人则逐渐转到Ins、Snapchat这种以图片来组织的更加直观的平台上。对于这些新平台,大人们并不是不理解——他们只是不稀罕那儿而已。短短4年间,整整一个世界的不止一代人,他们的社交媒体素养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Facebook曾经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鸿沟,而这刻板印象只是这帮老家伙们抛给我们的一个烟雾弹,他们理解新事物的能力比年轻人想象的快得多。在美国,哪儿有什么数字代沟?电脑也就是个家用电器嘛,老年人豪情万丈。
2
这也可以顺便解释为什么隔三差五就会有人过来问“为什么中国没有Facebook、为什么中国没有Ins、没有Snapchat……”。尽管模仿者众,但要么南橘北枳,要么则是杂交品种。国外真品要是自己进入中国,失败的也不少。
每每我们回顾某个产品的兴衰,总能给它一万个理由,似乎自己指点江山上了瘾。但那对于产品本身能否奏效,能否如我们所愿那样发展,毫无帮助。更多情况下说中国的xxx,只是后来附会的而已。每一次人们都为了根据有限的现象总结一套规律疲于奔命,下一秒钟就被一个反例打脸。
在中国,你不能很轻松的使用Ins,但Ins的装机量还是蛮高的。你猜为啥?有很多人压根没指望搭梯子连Ins,他们只是借用一下滤镜,生成图片后,再发去微博和朋友圈而已。同样的东西都能用出不同,不同的东西就更千差万别了。
你看xxx在国外火,就想做个中国版,但这东西也许包括模式本身,都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以为引进中国以后就可以一样火,可能就是个错觉。更可能,你看到Facebook大而全却输给Ins,你觉得应该单独做一个小功能做到极致,要螺丝壳做道场,你费劲半天做的一个产品是人家一个功能,然后你说你是专注,小而美。然后就跟当年LBS一样,巨头碾压过来的毫无悬念地死掉了,要是巨头没来,就是市场本来就是虚的,你自己也撑不了多久。
所以我觉得中国社交很精彩嘛,干嘛都追着国外跑?国外又没人说做美国的贴吧(虽说有,Reddit,但人家并不以此自居),用新闻联播里的词儿来说,这叫做“道路自信”。
首发于百度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