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同事遇到挫折不自信的言论。我拿我的经历劝他:年轻人别妄自菲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个月赚200元,别人都能赚800元甚至1000元;别人的一篇稿费能有100元,我却只能拿20元。我都没有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人怕的不是一时的挫折,而是自暴自弃。人有理想很重要,但不要太理想化,随时变通,随时调整很重要。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不管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甚至BATJ
这样的巨头型公司,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一例外。这些公司,因为机制或者理念的缺陷,因为文化的差异,没有顾及到让每一个人可以平等的发展、平等的获取回报。所以在互联网企业经常看到员工自卑乃至妄自菲薄的言论,甚至发展到抱怨和对公司的不满,尤其是在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这种负能量有时候往往可能成倍的放大。
我们每个人都是企业的组成部分,但更是一个个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不能因为外界的种种就影响了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乃至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很多时候,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件产品美好的期许都来自于对比。举个简单的例子,同一岗位,张三拿3000元的工资,以为其他人拿5000元工资幸福感就会降低,但突然发现事实上其他人拿的是2000元的工资,顿时满足感就可以提升,虽然这个过程中张三的工资并没有涨。
我经常看到70后抱怨生不逢时,后来在网络上又出现80后是最悲剧一代的观点,现在又看到各种90后甚至00后也自我感觉生不逢时,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总之,我们每一代人都认为机会都被前几代人抢跑了,网络上也经常渲染各种北上广深生存困难的报道,导致我们年轻一代的互联网从业者真的以为自己生存在最苦的时代。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年轻人可以吃不饱穿不暖,但不能没有精气神”,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最差的基本上也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很多人缺乏精气神,缺乏对生活和工作的自信,缺乏对现有状态的感恩,缺乏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在北京速途公司做管理岗位的几年中,我部门也有同事遇到一时挫折,就要离职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我经常拿我年轻时候的挫折经历给他们听,一般听完我经历的人,基本上也就打消了离职的想法。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讲大道理他们听不进去,这种案例式的教育反而有直接效果。
现在的我们每天通过电脑和手机畅游互联网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容易和自然。我们享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似乎理所当然,没有人因为一天能上两个小时网而激动。
我们那个时候可不是如此。早在1998年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电脑,那个时候可能一个乡镇就有一个网吧,三五台486电脑就不错了。我深刻的记得,1998年冬天我的家乡的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那个时候为了上一次网,要走很久的路去镇上,到了镇上电脑房后又得排队好久。有时候到了晚上,才轮到上网,因为包夜上网更优惠,往往为了省钱我经常连夜通宵上网(PS:可不是打游戏,而是浏览各种网页,了解互联网知识,做了厚厚几本笔记)。冬天的夜晚,温度有时候低至零下20度,拿的杯子里的水都结冰,一晚上下来手都冻坏了。
回家后,在炭火前进行烤手,烤完后整个手指又肿又痒,如此周而复始。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网络的接触和学习。所以1998---2001年几年间,吃了很多的苦,但那几年学到的东西到今天依然清晰地记着每一个片段,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在2013年9月的时候写出一篇文章来讲述中国搜索引擎发展的历史,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当时的积累。现在,我在舒适的环境下,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同龄人为啥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但反而不那么给力呢?
后来,我参加工作后,就像我本文开头写的一样,我自认为接触互联网较早有先发优势。但事实和预想完全相反,公司其他人每月能有800—1000元的收入,我因为能力不足只能拿200元,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数月。在那种情况下我都没自暴自弃,偶尔有自卑之感但没有抱怨什么,依然坚信自我存在的价值。
在那个之前,我还有更让人丧失自信心的经历。在互联网流行开始前,我的一篇稿子可以拿到20元稿费(是我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但我发现网络上活跃的其他自媒体人(对,大家这里没看错,自媒体不是新概念,十几年前我们就在说了)能拿到100—200的稿费。
相比之下,现在我们的年轻人真的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直到今天,我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情,都会心里默念: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写在最后:2015年11月我在华南地区调研期间,抽空去了趟广州白云山景区。在景区门口的一家餐厅吃饭时,听到几个服务员这样一个对话“王姐,咱们真的要搬宿舍了吗?真的吗?”“是啊,是啊,我都去看了,新宿舍非常好,能上网,网费不从工资里面扣”。确定搬新宿舍后,两个服务员高兴的边拍手,边跳了起来。有时候,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