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公司倒闭的时候,一名德国的员工说,难道柯达不是德国的公司而是美国的公司?” CSOFT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叶雪泥(Shunee Yee)表示,“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国际化公司的例子。”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走出去”服务,克服区域间、国际间合作的种种问题,真正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为此,新浪科技专访了叶雪泥,谈了对企业走出去的一些看法。
“我们要做的一定不是一个地区性的公司,而是国际性公司。而且现在难度更大。就连很多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比如亚马逊、谷歌等,始终没能做好本土化,这并不是一个简单地翻译过程,要跨越不同的文化。”
叶雪泥表示,“我们很骄傲,现在中国的科技企业发展也很好,比如华为、联想、海尔等企业。但中国企业和国外对中国企业的看法是有差别的。走出去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其实是可以落到实处的。”
市场对中国企业很不公平,明明是质量很好的产品,但因为产品所附的文档有问题,就被国外认为是廉价产品,就是大家忽略了细节的问题,毕竟这是一个被大家感知的世界,只有落实到各个细节,产品才会被公众认可。
一方面,中国企业应该变得有远视,而不是不断地制定短计划,然后再重复,这样算下来,成本反而不便宜。欧美企业的做法是,先把基础打扎实,初期投入多,之后反而越来越快。
另一方面,不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的说明文件,都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想。如果60%的收益来自于国际市场,甚至只有20%的收益来自于国际市场,那就应该从当地的视角去看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30%的营收来自于全球,那就要把本土化推广费用也算作研发的费用来,这是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怎样做好符合当地习惯的市场宣传,把自己的产品在当地具体的分享出去,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我们中国的企业更喜欢谈技术,但事实上,品牌从哪儿来?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别人怎么感知到自己的产品,这个诀窍就来自于软实力的文化和语言上。建议一定要把文化和语言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叶雪泥谈了自己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有个中国企业谈判了18个月,想收购一个德国企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当地文化对裁员比较谨慎,双方因此方面的差异而分道扬镳。“我们可以买,但没办法管,或者没办法真正融合,最后还是自己的损失。”
资料显示,叶雪泥于2003年创办CSOFT,其核心业务就是为拥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将各种语言培训手册、操作指南以及宣传材料进行本地化的翻译和处理。其服务的客户有辉瑞、英特尔、戴尔、华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