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和工业4.0不断碰撞融合的大环境下,智能制造俨然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的城市正在逐步走向智能化,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越来越多的行业主动拥抱互联网+,谋求通过创新驱动完成转型升级,为持续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其中,伴随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成熟与迅猛发展,智能家居行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由最初的梦想走进现实。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智能家居产业发展:
2013年9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4个部门共同发布《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将智能家居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发展,将智能家居列入9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中。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出台,“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要求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市场极大的关注。
此外,科技、经济的发展使得智慧生活触手可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智能家居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愿意关注、体验和购买。预计到2017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因此,智能家居产业掀起了一阵浪潮,成为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抢滩的蓝海市场。
虽然热度持续不下,我们依然需要理性思考行业的未来。智能家居的概念比较火,但如何落地、应用,真正融合进入工业4.0时代,各方都还在摸索当中。显而易见的是,持续注入创新活力才能维持产品的生命力。
智能家居的战国时代,合纵才能互赢
影响智能家居发展的一大桎梏就是行业标准的缺失。智能家居产品品类众多,各厂商的技术路线、通信协议和使用标准也各异,一些产品使用时并不兼容甚至互相干扰,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期望智能家居控制闭环的“粘性”能带动其他产品销量更是妄想,甚至行业竞争已经呈现无序态势。
尽管互联网公司与家电企业以及其他硬件开发商都有单品上、战略上或资本上的交叉合作,但各行业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封闭和片面造就的单品并不能为用户带来智慧生活的完整体验。
业界已开始呼吁统一智能家居接口标准,但这只能治标不治本;盲目照搬国外现有标准,并不适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智能家居最核心的元件传感器领域国内技术比较落后,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被动状态。
联合互联网公司、家居企业、硬件开发商等,尽快组建开放的产业联盟迫在眉睫,突破从通信协议、电子信息,到用户隐私、智能电网等方方面面领域的壁垒,形成共建共享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业标准。
例如,海尔推出了U+智慧生活操作系统,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包括开放SDK、API标准,各品牌品类的接入,为合作者提供开发新应用、新服务的统一标准和资源。安防企业Risco、京东、百度云、腾讯微信、苹果等各领域的企业已经接入U+平台,为平台上的创新项目提供的资源。
用户可以实现与所有智能家居终端跨品牌、跨产品的联通操作,这是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的有益尝试。现实情况最终不可能由一家硬件终端品牌控制整个智能家居体系,各企业之间、各平台之间、各行业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才能构建真正的智慧生态圈。
智能家居的发展之路,需求才是关键
目前,市面上蜂拥而至的一些品牌、家电单品加入网络模块,之后再通过APP实现手机远程遥控,摇身一变就成了“智能家电”。
比如智能冰箱,宣传“在任何地点通过移动终端远程调节温度”,可是消费者如何知道不同温度代表了什么?又为何要在不在家时对冰箱的温度进行调节?这些所谓的智能家居明显缺乏实用性、卖点不足,而又因为鸡肋的“智能”功能价格却提高不少,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
另外,产品同质化问题日趋明显,很多企业涌进来,都集中在灯光控制、智能插座、背景音乐、家庭影院等领域,所涉及的功能无非就是几种不同的控制方式,智能化程度并不高。如果商家仅仅凭借行业造势,罔顾用户需求,只能是一场自娱自乐的狂欢,难以吸引消费者为其买单。
智能化是让产品回归到适应使用者的生活习惯,能够去主动感知、适应并服务于用户,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产品的工作方式,这就是真正的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之路。
智能家居在众多领域都大有可为,比如在家庭安防中云眼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摄像头的观念,可以看到高清细节、远程互动,当家中老人倒地时推送报警信息;空气质量探测设备不仅能实时监测室内PM2.5数值、煤气泄漏、甲醛挥发等空气质量数据,当数据超标时会自动打开空调或空气净化器,当室内空气数值回归正常后自动关闭,通过这种智能化联动,完成空气净化工作。
用户各有所爱,准确掌握顾客消费需求、心态的变化,企业便可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提升,着重产品工艺设计、交互性、实用性,让产品更接近消费者,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用户提供美妙的智慧生活体验。
智能家居前景广阔,但并非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就能所向披靡,各厂商需要建立产业生态圈和深挖市场需求来维系生存。智能家居代表未来的市场方向,其提供的便利和发展的潜力,可供想象的空间巨大。相关企业应做出正确的战略布局,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撕掉各自为营、华而不实的名牌才能奔跑起来。
【每篇覆盖100万人的科技评论,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117821818,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 ityub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