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距离上次和100offer的创始人贾智凡见面,已经过去一年时间,这个长度,足以使一家创业公司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的100offer已经不再强调“程序员拍卖”,其目标用户的范围已经扩至技术、产品、设计和市场等互联网行业主流岗位,用户规模亦从年初的2万余飙升至逾30万,且已达到盈亏平衡。
与其说100offer正在与拉勾和大街等在线招聘产品分食市场,毋宁说它最大限度的避开了这片危机四伏的红海。事实上,100offer更像是基于猎头服务和招聘平台的中间产物,二者本来已将用户的求助需求瓜分殆尽:高端人才的跳槽会有猎头跟进安排,普通业者的求职则以简历投递来逐家敲门。
换句话说,同为中介模式,对于匹配效率的追求,决定了业务增长的顶篷。
而100offer是逆行的——或者说,它将效果置于效率之前,将求职者“保护”起来,让企业竞价争取。
我问过贾智凡,说100offer为什么不在规模初起之后将平台门槛降低,扩大买卖双方的接触面积,这样会带来更加好看的数字。贾智凡的顾虑在于,他并非有意特立独行,而是在服务互联网高端人才的时候,后者对于隐私的要求级别是最高的。
贾智凡口中的目标用户,大抵可以归类为“25岁到30岁,一线城市,年薪30万以上,互联网从业人群”,他们大多数时间处于“骑驴找马”的状态,并不急于更换工作,却不介意接触新的机会。
一名工程师描述过100offer给他的感受:“一份简历亮出来,很快可以看到企业出价,百度开出50万的年薪,腾讯65万,阿里80万,粗暴简单,这就是最爽的体验。”
当然,畅爽滋味的前提得是:不能让当前服役的公司上级知道,否则现况就会变得十分尴尬。
所以,贾智凡为100offer所做的产品构造能够一直沿用至今且在技术大牛——这群互联网人才库里的“硬通货”是100offer早期重点服务的对象——那里口碑颇佳的原因,就在于他用私密性抵消了隐私暴露的风险。
迄今为止,100offer都不设任何职位信息,用户填写个人履历并通过审核之后,剩下的就是等待企业发送面试邀请——通常会在很快时间收到多份邀约——由企业那边来提供打动自己的理由,比如薪资期权、行业前景或是企业文化等,最后才是交流和挑选。
换个角度来看,100offer实际上是借鉴了婚恋交友平台诸多特质的产品,用户如同具有稀缺属性的女方,而企业则是刚需旺盛的男方,有了这样的设定,才会产生待价而沽和追逐猎物的两方体验。就像婚恋交友应用会提供“不让通讯录里的好友找到我”的功能一样,100offer也有着“自定义设置屏蔽企业名录”的选项,庇护策略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尽管在“立场”上极尽偏向求职角色,但是100offer的盈利仍然需要从企业这边获取。一次成功的入职,100offer会额外向用户赠送一笔奖金,同时向雇主收取相当于年薪10%的服务费(低于传统猎头的佣金)。
这就意味着100offer需要做好企业工作,控制HR空手而归的概率。
许多苦恼人才难寻的HR常会抱怨,各类招聘产品的效果忽高忽低,往往都是熟人推荐最能解决燃眉之急,很多时候一个职位空缺的信息挂了多日依旧杳无音讯,但是刷脸拜托一个朋友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喊上两嗓子却可收获奇效。
贾智凡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是:中国缺少LinkdIn这样能够让人驻扎的职业社交网络,用户的求职需求介于连续和断裂的更替之间,尤其是在技术领域,很多高端人才都不善社交,他们很难获得一个对外的窗口,让HR乃至猎头得以持续跟踪。
他认为这也是100offer的核心价值之一,借助标准化服务的力量,100offer能够快速建立用户的“门帘”,将之推向前台市场,而企业则可随时收听100offer发出的动态,来衡量“新上架”的人才商品是否符合企业需要。
这就是所谓介于猎头服务与招聘平台的中间形态:少量,精品,标准化,滚雪球。
就在上个月,100offer找了一群身披婚纱的姑娘亲手操控携有现金礼包的大疆无人机,在中关村包围了一个男性程序员,后者是100offer最近一段时间收到offer最多的用户,而这场线下活动则是100offer为他量身定做的“硅谷式惊喜”。
贾智凡知道,只要抓住这群用户及其背后的专业能力,就不愁没有企业上门,而100offer即使不能成为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招聘巨头”,只要能够承包互联网行业高端人才的出口,他距离自己所期待的推动招聘行业升级转型的理想就愈加接近了。
然而,资本市场的观望态度恐怕还将延续下去,对于在线招聘行业的相关创业者而言,这会带来不小的压力。
除了100offer的2000万人民币是在今年年初拿到的之后,它的同行们(拉勾、周伯通、猎聘等)的最新一笔融资基本上都停留在2014年——拉勾甚至在2014年先后融了两轮——今年以来的输血停滞情形固然可以被描述为回归理性,但是总给业界传递如鲠在喉的信息,连空气里都透着不妙的情绪。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线招聘行业也急需一个突破重围的选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