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混迹驾培圈子数十年,做过教练员,做过驾校管理者,承包过驾校分部,前两年不小心混进互联网学车领域,看到如今驾培行业被互联网打击的七零八散,遥想当年,九十年代眼看着一批人洗脚上田办驾校,挖取人生第一桶金,从此走上暴发户的人生巅峰,一直巅到如今,遇到了整个行业的转型期,不禁感慨万分,有首诗怎么说的:
眼看着他高楼起,眼看着他宴宾客,眼看着楼……欲塌……
而今风雨飘摇的驾培行业,遭遇互联网的降维打击,又恰巧遇上因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出生人口断层,面临招生困难,如此转型阵痛期,老夫不禁聊发少年狂,逐一点评,以正视听。
目前互联网驾校的模式无非几种:
这种模式最早的鼻祖应该算驾校门户网站,从小规模的各地驾校网站,如福州驾校网、深圳驾校网、武汉驾培网之类,商业模式是收取驾校的广告费用;到大规模的驾校一点通、学车啦网、众悦学车网开始,商业模式演变成收取会员费和帮助驾校招生,赚取佣金;
直到两三年前,移动互联网号角吹响,O2O概念越演越烈,迅速延伸到生活服务的各个细分领域,家政、美甲之类的就不用说了,红海一片,战况胜于当年团购网站的“千团大战”。
囿于驾培行业属于半垄断性质,比较少互联网人士关注到学车领域。直到2014年前后,公安部有声音提倡“自学直考”,政策面一片利好消息,互联网圈子才正视驾培行业,学车O2O概念有了苗头,2014年中旬,“58陪练”横空出世,宣告互联网正式开始切驾培行业的蛋糕。
2015年上半年开始,各种互联网驾校如春笋般涌现,北京、深圳、杭州居多,好几十个学车app出现,不少项目也拿到了风投,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一时之间,互联网驾校的概念,俨然成了投资界的小风口。
从互联网往下切驾校的,做得比较浅,以跑流量、圈数据、梦想以后切汽车后市场的平台,有找教练、91恋车、萌萌学车、早期的淘师傅等等。这些项目以类滴滴模式为名,赢利点都在后面。
还有从互联网工具切驾校的,比如车轮考驾照、驾考宝典等,都在谋划汽车后市场。只是窃以为,从学车领域切后汽车市场,比如汽车金融、二手车交易、新车交易等等,实在是有点牵强,那些项目都是另外一个疆域的事情,在那些疆域里面,本来就很多巨头虎视眈眈,你还从梦想从温室切到野外,把战场从车里换到树林……
尽管马云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只是这个万一啊……只能呵呵。
现在还想打造一个平台,太难,互联网时代已经过了打造平台的窗口期,现在是IP的时代,是点的时代,把项目垂直做深做透,才有机会。
这类模式的项目代表有58学车。自主招聘教练,自主租用驾校车辆,自主定价,自主管理培训,其实就相当于自己开驾校的意思,但是又比开驾校更省时省力。
这样一来,有钱的话的确能打价格战,也能确保学车的用户体验。只是,一群互联网人士,去管理训练场里的教练员,90后的小年轻来管理60后的老油条,这个难度堪比登蜀道。
由此,延伸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才,互联网和传统驾校兼容的人才问题。下文将会提到。
代表项目有车厘子(喱喱学车)、小巴学车、猪兼强、好好学车、呱呱学车……这个太多了,各地的大型驾校,都在谋划着如何抵御外敌,与其被互联网学车平台打败,还不如自己就变成互联网学车平台,老子有训练场,有教练车,有教练员,随便一转身,就成了学车平台,而且流量很好看,数据很光鲜,拿出去忽悠一下投资人,谁能分得清这些数据是原本驾校的,还是互联网之后的?
只是,传统驾校走向互联网,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转变,人才架构的搭建,而不是随便找个外包团队做个app,就成了互联网驾校。
自己革自己的命,成功案例鲜有,不然清政府当年就改良了,哪来的民国、共和国。就此打住,不能再细说。毕竟老夫从传统驾校出身,深谙其中味道,但如果真切做到深入转型,解决人才问题,管理层思维问题,解决难以复制到其他城市的问题,拓展线上导流的问题等等,本人相对还是蛮看好的。
此类模式的代表项目有1217驾驶学院。商业模式以“好教练”为切入点,通过一套审核把关机制去筛选部分优秀的教练,将教练作为平台主打产品,掌握了优质的B端资源——好教练,以此打造C端学员的卖点,并尽力做好学车前的服务,促进口碑效应,替用户节省挑选教练员的时间、精力成本。
乍一看,这类模式把招生前期的服务做好了,但后续培训的环节只能是合作共赢,联手打造互联网驾校。
此类模式,线上导流能力突出,但缺乏传统驾校的培训体系,发展速度较慢。假设资金充裕,预计会切进培训环节。如果这类线上导流能力优秀的项目,能与可以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的传统驾校合作,结合互联网和传统驾校各自的优势,将是天作之合。
代表项目有淘师傅、起驾、四个轮子等等。
这只能在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有市场。起因是考试积压人数太多,学车需求明显,这也是自学直考的源头,深圳好几年前就开放自学直考,每月限额500名自学直考的报名人数。
但如果把眼光切换至全国来看,这根本没有复制的可能性,绝大部分的城市都没有严重积压的问题,所以这不是一个全国性的需求,是伪需求。
而且,外地班踩在政策的红线边缘,明文律例规定,驾校不能跨区域经营。深圳不少教练员私下操作外地班,因在输送学员考试过程中出事故而被判刑的新闻每年好几起。
胡雪岩曰过:有一国的眼光,做全国的生意;一省的眼光,做全省的生意;一市的眼光,做一市的生意;很明显,互联网要做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意。
还有一些杂交品种的项目,具体项目名称就不提了,反正他们自己的新闻通稿都号称什么模式都有,这种还真不好归类,很难标签化,说得好听点,叫做兵道诡诈,不好听的,就不说了。
几种模式聊完了,继续谈解决方案。要把互联网驾校做好,必须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人才的问题。
由上所言,互联网人才和传统驾校人才,并没有兼容,互联网切传统驾校的模式,给人感觉轻浮,飘在半空,没有落地实战,稳扎稳打;传统驾校互联网化,囿于互联网人才缺失,容易墨守陈规,只不过披了个互联网的外壳,实际还是老一套。
所以,无论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只有人才兼容,才能合力走得更远,否则单条腿走路,很容易出现偏差。而如今既具备互联网思维,精通互联网玩法,又具备传统驾校管理经验,把传统招生工作玩弄于手掌的人,实在太缺乏。
话说到此,暗自一想,这种人才说的不就是老夫么?不由哈哈一笑,乐得两颗烤瓷牙都差点掉下来。
二是融资的问题。
如今资本横流,罗辑思维将资本比喻为雄性,不断寻找优质后宫,项目靠谱的同时,也要傍上有钱能打的夫家,这叫做郎才女貌,所向披靡。
三是项目体验。
得民心者的天下,最终项目成果与否,还是消费者用金钱来投票,只有同时赢得学员和教练员的心,才能算真正把项目做好了。
放眼当下,驾培行业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百花齐放,万家争鸣,正如金庸所言:四面八方都是掌影,或五虚一实,或八虚一实,真如桃林中狂风忽起,万花起落一般。
这真是个精彩好玩的时代,互联网驾校谁与争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速途网,作者@蒋云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