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面对业界认为的微软Win10新政将导致“用户不能得到最佳的Windows10体验,微软这一举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并没有顾及用户利益,而Windows10新政与其刚发布之初让用户升级时提出的硬件标准大相径庭,微软此举甚至有诱导、欺骗用户的成分”之类观点、质疑,个人并不认同此类观点,并给在《强行推广win10,不顾用户利益?微软:躺着也中枪》一文中出了不同的见解。
在此文中,个人解释了微软新政内容的实质,言明了微软新政目的在于推广Windows10操作系统,新政其核心根本和已经升级至Windows10但是搭载的是老硬件的用户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拥有新CPU但仍旧停留在诸如Windows XP/7/8/8.1的这些用户。并且个人认为微软新政是一次促进用户更早获得最佳体验的举措,Windows10配合最新的英特尔、高通、AMD的最新处理器,无疑能够更为厂商、开发者提供更大舞台、让他们更为干净利落的挖掘出Windows10的系统潜能,为用户带去更佳的用户体验。这次新政,对于推动新硬件的增长、降低维护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均有裨益,这对于OEM厂商、处理器厂商、开发者和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也指出了这些质疑者此前在质疑微软新政时犯下的三类错误。其一是错误理解微软新政实质;其二是将大样本容量下极小概率的软件升级Bug扩展为整体用户体验不佳;其三是将“可供升级的最低配置标准与能够带来最佳体验的硬件标准”混为一谈,偷换概念。
本以为这一文已经谈清了问题之所在,言明了质疑的不合理性,这一误解可以烟消云散,但是没想到的是不仅没有完事,反而让质疑者有了越挫越勇之势,短暂蛰伏几日之后,对于微软新政的质疑又卷土重来,还颇有朝着撕逼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并且从质疑文章的立意来看,颇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感觉。这一轮的卷土重来,初看之下颇为让人信服,但是细品之下,其观点依旧是站不住脚。
依照质疑文章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其实仔细思索一下,又能明显的看到这些质疑又犯下了三个错误:一是:没有正确认识系统与硬件普及增长速度具备不平衡性的客观现实;二是:一叶障目,强找负面,为自我观点进行罔顾事实的背书;三是:只顾眼前不思未来,曲解软件支持的前瞻性。
微软新政谈及使用新型芯片将为PC用户带来显著的体验提升,例如在英特尔目前已经发布的第六代酷睿处理器Skylake上,运行Windows 10的设备可以提供比Windows 7的设备强30倍的图形性能以及最多3倍的电池续航时间。而现实问题是拥有最新诸如英特尔第六代酷睿处理器Skylake的CPU的PC用户基数太少,且当前搭载此类CPU的设备多为高端,价格较贵,可能会普及不易。诚然,这的确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所在,但是以此就能说明Windows10的新政是弃用户利益于不顾吗?其实是不能说明的。在此我们需要认识的一个现实是:新系统与新硬件二者的普及跟进率往往是不平衡的这一尴尬事实。微软的新政中存在的支持最新CPU硬件较少的这一现实问题,在苹果、安卓上身上同样存在,这是新系统与新硬件二者的普及跟进率的不平衡。而借用质疑文章自身公布的数据其实就可以说明这种不平衡性。
在苹果iOS设备上,当前能够在iOS9系统上获得最佳使用体验的无疑是2015年最新发布的iPhone 6s/iPhone 6s Plus系列。那么问题是:当前iPhone 6s/iPhone 6s Plus的用户是多少?整个的iOS设备用户基数又是多少?在整个iOS的设备中升级至iOS 9的用户又有多少?
根据质疑者们所采用的Fiksu截至到去年年底前的统计数据显示:
(1)当前iPhone6s/iPhone6s Plus的用户比例为仅为5%。
(2)当前整个iOS设备用户基数大约为4.75亿,而在随后Above Avalon网站根据苹果公布的数据,通过对iOS用户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尚在使用中的各款iPhone手机的用户数。Above Avalon估计得出当前iPhone用户总数大概为4.75亿名用户,其中(iPhone 6:8500万;iPhone 6 Plus:3500万;iPhone 5s:1.25亿;iPhone 5c:5000万;iPhone 5:8000万;iPhone 4及更老机型:4000万)。
(3)而根据苹果自己在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iOS9在整个iOS设备中的升级率已经达到了70%。
若是依照质疑文章的逻辑,当前使用iOS设备可以获得最佳体验的用户又有多少。很明显当前至少有三亿用户的iPhone硬件要求是不满足苹果iOS9的最佳体验要求的,并且结合当前不绝于耳的iPhone6S系列设备销量放缓的消息,很明显苹果当前支持最佳体验的用户基数也是极其微小的。
从Fiksu的统计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整个iOS的设备体系中,能够得到最佳体验设备与整体可供升级的设备相比其鸿沟是巨大的,而这差距鸿沟的背后实质则是:新系统与新硬件二者的普及跟进率往往是不平衡的这一尴尬事实。苹果如此、谷歌如此、微软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在现实中,新系统与新硬件二者的普及率并不是一致的,由于新系统可以向下兼容以前设备,可供升级的支持设备多,最终的结果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新系统的市场普及率大,但是能够获得最佳体验的硬件设备市场占有率小。
所以据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若因为新系统对达到最佳体验的硬件推出新要求,而当前能够达到的用户基数又较少,就大批特批软件厂商不尊重用户体验,否定新系统价值,这无疑是强扣帽子,因噎废食。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说“将大样本容量下极小概率的软件升级Bug扩展为整体用户体验不佳,是站不住脚的”。那么今天还需要说明的是:一叶障目,强找负面,为自我观点进行罔顾事实的背书也是站不住脚的,并且这种罔顾事实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浩瀚信息中,找一家企业的一些负面新闻并没有什么难度。特别是针对向Windows系统这样一个由规模庞大代码组成,并且需要支持可以排列组合出无数类型的设备的操作系统而言更是如此。在这几乎无穷的排列组合中,出现系统上的适配问题或者所一些Bug,这必然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若以此一叶障目,将不足强行推广,肆意扩展为是整个系统对老旧设备的支持、体验极差,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种罔顾事实,强以负面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
那么谈到这里,Windows10的体验究竟如何?我想一个更为中肯的评价是:虽然加入了诸多特性,被微软称之为当前最好的Windows操作系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当前并不是十全十美,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款更好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短短时间内能够获得数亿用户的升级支持,无疑是最好的说明。而OEM“客服”的反应,一方面可能是这些客服的技术水平不够,而另一方面也说明Windows 10操作系统的确还有需要完善之处,而这也是微软为何将Windows10系统称之为一项服务的原因所在。所谓服务,就已经说明,这是一个不断改善、完善的过程。而从实际来说,微软在数次的累计更新中已经修复了发现的诸多问题,使得Windows的用户体验更加美好。
评价一款操作系统时,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软件支持布局的前瞻性。因为一款操作系统,其势必会有两大使命:其不仅服务当下,更是需要链接、过渡、服务未来。所以很明显,一款操作系统的特性支持更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而向前望去:不同设备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多端合一,走向融合,一款设备搞定所有事情也未必不可。并且当前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那么在未来用户设备势必也会出现更多的可能形态、更多的新技术、新功能。那么如何适应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形态?需要做的无疑是进行前瞻性的布局,为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总将到来的新技术、新功能做好软硬件的支持、铺垫。并且这种前瞻性的布局也有利于在未来竞争中占据竞争优势。
而微软正是预见了设备的融合发展趋势,所以在很早之前,微软就有“三屏一云”战略。诚如质疑文章中所言:“自Windows8起,微软的操作系统开始走向融合,即支持类似平板电脑的触控功能。”而Windows10也是继承了这一触控操作功能。
也诚如质疑文章所说:在已升级的Windows10的用户中,有较大份额的PC设备是不具备触控屏幕的,这的确会导致用户不能享受到Windows10的全部利好。但是据此就否认Windows10,其也是站不住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iPhone从iPhone5s起才支持指纹识别,而此前的iPhone4S、5c是不支持指纹识别的,那么不支持指纹识别的iPhone用户升级到支持指纹识别的系统(例如iOS 9)的体验很明显会大打折扣,那么其升级的必要性是不是也是值得商榷的呢?如果按照质疑文章的逻辑,那么微软Windows10操作系统当前还是支持VR/AR的操作系统,是不是更应该斩立决呢?
对于微软新政的争论,我个人的观点已经表达了很多,综合前文《强行推广win10不顾用户利益?微软:躺着也中枪》,个人认为客观评价微软新政需要按照以下六条标准进行:
标准一:正确认清改政策的实质;
标准二:不能将大样本容量下极小概率的软件升级Bug,肆意扩展;
标准三:不能将“可供升级的最低配置标准与能够带来最佳体验的硬件标准”混为一谈,偷换概念;
标准四:认清系统与硬件普及跟进具备不平衡性的现实;
标准五:不能一叶障目,强找负面,对自我观点进行罔顾事实的背书;
标准六:不能只顾眼前不思未来,曲解软件支持的前瞻性。
而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对于微软新政并没有置已升级至Windows10的老用户利益于不顾,相反个人认为微软新政是一次促进用户更早获得最佳体验的举措。
PS:本着以文会友,增长见识的目的,斗胆回应了有关微软新政的质疑,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谈了自身的一些浅薄观点,而为了避免观点碰撞朝着撕逼的方向发展,此文将是我对此次争论的最后不同意见观点表述。
注:本文首发百略网,图片源自网络。
本文作者邻章【微信号:ZLxgic,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邻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