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大学生参与微信公众号运营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微信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秋末,微信公众号已经突破1000万,且每天以1.5万的速度增加。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超过5亿,平均每50个活跃用户持有1个公众号。
针对大学生运营微信公众号情况,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501位大学生发放问卷。结果显示,55.89%的学生表示曾经“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43.9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者与朋友一起创办过微信公众号”,同时,33.57%的受访者表示“参与过商业性质的微信公众号运营”。
2014年7月27日,“我是伪文艺”微信公众平台成立的第一天就迎来150多位粉丝。
创办者李梓豪是辽宁大学2012级金融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尚未掀起自媒体狂热潮的当时,出于兴趣和分享的初衷,他开始运营自己的微信账号。
初期,平台的文章都是转载别处,而第一次原创给他带来了足够的“惊喜”。2015年2月,他在“辽宁大学大学之声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辽大飞雪落,何以箫声默》的图文。他事后才发现自己出了差错,把“何以笙箫默”写成了“何以箫声默”。但这并没有影响文章的传播。公众号的粉丝量仅有2500多,该篇文章却达到了5万余次。“这让我看到了微信传播的力量和速度,算是我的一个起点。”
今年7月,“我是伪文艺”发出原创声明。在他看来,自媒体的活跃在于创造力和原创性,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壮大,一味地转载、借鉴只会让粉丝产生审美疲劳。
现在李梓豪会“有意识地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甚至“突发奇想”地建立了一个70多人的固定粉丝群。他说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对于非传媒专业的李梓豪而言,能够积累到400多人,“已经很满足了”。对大学生运营微信公众号中存在的困难,有65.96%的大学生表示,“无推广平台的渠道,关注量小。”
李梓豪很注重和粉丝的互动,对他而言这个平台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交流和互动。有些粉丝会在后台留言,跟他倾诉失恋了,他就会分享相应的文章或是写一些“心灵鸡汤”。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在这个虚拟平台上,有粉丝曾用一首诗歌《昨夜以前的星光》鼓励他,让他不得不感慨,“其实所有人都很真实”。
作为运营者,李梓豪也羡慕着粉丝上万的公众号,但他知道这离他还很遥远。“我会用心与粉丝互动,会给人一种近距离的感觉”。他也曾对粉丝承诺,“我是伪文艺”用于纯分享,不会有任何一个广告。他还不断借鉴学习其它的公众号,例如动图的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等。这些都是他刚刚学会的功能。
“我是伪文艺”现在有471个粉丝,他的愿望之一是:明年7月毕业前有1000个粉丝。
告别“很官方”,发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声音,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微信自媒体的创办宗旨所在。受访大学生中,65.93% 的人认为“观察视角更贴近大学生”、“内容更符合大学生需求”,是大学生微信自媒体与其他自媒体相比的突出特点。
张仕林是山西大学新闻系的大三学生,凭着一腔热情和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在2015年7月和樊洮江、安雅婷等有着同样传媒理想的人创办了“微一设计”微信公众号。团队有12个人,出自汉语言文学、新闻、音乐、化学等专业,每周更新。
11月11日,山西某高校学生被校园周边城中村农民殴打。张仕林和樊洮江在睡前看到微信里流传的视频,随即睡意全无。看了 微博 ,张仕林随即点进该校的贴吧,想不到里面已经热火朝天。
看着贴吧和微博里关于学生被打的讨论和一片“求真相”呼声,自己曾在该所高校所在地求学,对周边的城中村有着很深的印象。而自己所在的山西大学紧邻着许西村,学生和村民之间也偶有矛盾发生,他认为这是存在于很多高校和城中村之间的情况。
张仕林披了件衣服起来打开电脑,开始整理相关信息。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谁打的学生?被打的学生现在在哪里?事情后续会怎么处理?诸多问题展现在他脑海里,他给爆料者发了条私信表明想要采访当事人。
与此同时,张仕林开始从微博、贴吧的民间讨论和派出所的官方发布中拼凑整个事件的过程。城中村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该怎么办?他想寻求专家的意见。联系到了两个专家,但知道他只是做自媒体的学生后都婉拒了。
手里只有山西农大一个案例,无法做深度,现成的采访也不足。他开始查阅有关高校和城中村矛盾的报道,收集资料。
经过数次修改,15日凌晨1点左右,题为《高校学生被打,折射出高校与城中村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深度稿被群发出去。一个多小时,点击量过千,并被多家社会媒体的微信公号转载。“我们的力量可能不大,但是起码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弄清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张仕林说。
在张仕林、樊洮江等校园自媒体人看来,大学生的自媒体更贴近大学生的现状,容易引起共鸣与思考,“而学校官方的平台、社会媒体的内容可能与我们‘隔’了一层,在学生之间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
关于粉丝数量,张仕林认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太看重粉丝,微信传播带着病毒传播的性质,通过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就好。”
“微一设计”自创办起就没有想过要盈利,团队中大部分人选择考研。他们希望把这个平台的基本态度和品牌做出去,然后一代代传下去,发出不同的声音。
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新媒体教学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微信自媒体的运营状况甚至会和成绩挂钩。
“运营微信公众号是我们的专业课多媒体报道的作业之一。”重庆师范大学的许琳珮告诉记者。
许琳珮所在的新闻学专业一共111个人。在这门名为多媒体报道的课上,每7—9名同学自由结成小组,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运营微信公众号。
出于对美食的喜爱及美食电视剧《深夜食堂》的启发,“吃货”许琳珮和她的7个同组同学创建了微信公众号“日食夜想”。每周会在周一和周四晚上10点推送两次,内容包括美食的推荐、菜肴的制作方法、关于美食的电影和书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等等。
“微信公众号选择做什么主题之前,运营者应该先进行市场受众和自身能力的分析,找准定位。”在运营公众号近一个学期之后,许琳珮对微信自媒体有了自己的理解。为了给关注用户更好的视觉体验,她们在编辑图文的时候,通常都会选用微信编辑器来完善排版样式。“明确分工很重要,还要及时地和用户进行交流互动,不断完善用户体验。”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会根据各小组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打分,图文推送数量、阅读量和点赞数这三项数据是指标。
这种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测评方式带给许琳珮和她的同学一种全新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用新媒体的方式呈现新闻报道有了更直观、更切身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