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天猫双十一与湖南卫视的嫁接,啊里确实打了购物狂欢节名号,但过于直白的宣泄,让一些观众心有不适。人们担心阿里商业化渗透媒体过深,会扭曲大众的心智与消费行为。
我心里也有不适。不过,如果向前看,它的正面力量一定会大过人们暂时的心理感受。
我并没在意它例行公事一样按照分秒计算的交易量数据。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这种持续刷新纪录的数据,对大众来说,意义不大。我真正在意的是,这个创立7年的节日,在这个时间窗口,能给阿里自身、中国经济以及全球市场沉淀下一些什么。
阿里展示了它强大的平台影响力。双十一的价值在于,支撑它的不仅仅是最终的GMV数据——这只是水面上的部分,而是背后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生态体系。从无数的商户资源、跨终端入口、ICT技术、阿里云平台、大数据服务、金融与支付、物流配送等等,可以说,动用了阿里全部的力量。
“双十一”沉淀下来的技术、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当然,也包括被唤醒的大众消费意识,都会成为阿里未来发展的驱动力。而且,这种年复一年的挑战,会逼迫阿里自身不断创新,这是自我革命的一部分。
当然,我说GMV对消费者来说没意义,并不意味着它对阿里以及中国经济没价值。实际上,阿里尽管处于急速的结构调整期,2015年堪称高速换胎,但它并不敢忽视数据的成长。要知道它是上市公司,GMV虽然不象收入与利润更具实质意义,但仍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指标,足以引发资本市场的强烈波动。如果你注意到阿里目前在国内近乎80%的市占率,就能明白2015年它为何如此迫切地要打开国际市场。
前几天,我说2015年的阿里,许多事件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毫不夸张。阿里需要更大的舞台,沉淀下来形成一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同时,前端也无孔不入。“双十一”就是这个阶段最能迎合阿里诉求的利器。
但是,如果阿里只是将它视为自家平台的节日,而不着眼于全球商业盛典,以及整个经济生活,早晚一天它会失去动力,走向枯竭。它必须以别样的形式给这个社会灌注价值。
阿里“双十一”嫁接湖南卫视,它的表层是一种娱乐消费形式,能够借助娱乐化传播,触达那些还未完全融入信息消费的广阔大众。这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具有激荡消费观念,激活消费力的价值。
有一句调侃的话,我觉得挺有意思。它这么说:马云是在帮中国的总理完成绩效考核。
从绝对值来说,阿里平台“双十一”成交额于整个中国经济不算什么。但激荡理念、唤醒消费却不容忽视。这句调侃的话真实地迎合了眼下的中国经济。当往过“三驾马车”的“两驾”即投资与出口弱化之后,中国急须刺激内部需求。
刺激内需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短期行为。我们看到官方许多政策手段用尽,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它侧重的是用疲弱的实体经济直接面对消费者。后者高度分散,生存压力各异,不可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刺激力量。
偌大中国,你找不到比阿里这种平台更能有效刺激无数民众消费的渠道了。当然,也包括京东等更多中小互联网企业群。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面那句调侃马云与李克强总理的话,就带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了。当然,我们不能说马云帮李克强总理个人,而是帮助整个中国经济。
事实上,昨日的一则消息,已经印证了调侃之下的商业现实:昨日下午4点左右,阿里官微发布消息说,李克强总理办公室人员致电马云,转达了总理对“双11”的祝贺和问候,强调这是一种“创举”,并向马云、所有电商及网购消费者表示问候。
注意,李克强总理这里用了一个“创举”词汇。它意味着,中央层面对于阿里这种通过平台创新、营销创新,拉动本土消费力的行为,已是明确认同。
若再一一往后追溯,就更明确了。李克强总理之前,工商总局局长前两天已经视察阿里,同样表达了高度肯定。要知道2015年年初,阿里与工商总局内部官员还曾发生激烈的言论博弈,涉及阿里平台信誉,直指它的商业模式要害。阿里强硬回击之下,也有无尽的公关优柔。这一时刻,总局局长亲自去杭州视察,已经预示了更高官方的态度。
再往后追溯,那就是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互联网+新政策。当然也包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你仔细审视细节,这一系列政策里,几乎都与阿里们紧密关联。我相信,就算阿里GR再牛逼,都很难真正促使一个大国围绕它来出台政策,后者一定是一个国家对于发展模式的新认知。当中央宏观政策与企业微观战略诉求、大众生活诉求达成一致后,就会进一步激活整个中国的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你能看到,实际营收并不如许多IT企业更大的阿里集团,隐含着更大的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说,阿里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撬动与影响力,远超其他企业,包括所有国际商业巨头。
阿里是过去近20年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最大受益企业之一,它的开放平台模式,迎合了当代中国实体经济的大规模诉求,虽然其中博弈深深。
相比下来,京东的格局就显得非常局促。我承认它也是一家卓越的企业,刘强东本身对于当代中国也有非常正面的唤醒价值。但是,它为京东选择的自营道路太过逼仄,它与阿里的言论还停留在零和境界,导致它在许多轮次博弈中处于下风。这背后不是其他,就是格局与视野。我一直纳闷,京东开放平台GMV已占整体平台50%,为什么还要刻意贬低开放平台价值,突出自营。这是刘强东的心结。真正的差异化不是靠刻意强化的言论形成,而是直面现实,站在整个经济角度看待未来。中国容得下阿里与京东,还有更多平台,何况中国企业开始渗透全球。
当工商总局局长访问阿里时,京东没意识到“双十一”对中国市场的政经意义。当李克强总理办公室人员致电马云后,我不信刘强东没有什么触动。过去两周,那些鼓噪的“二选一”的话题虽然不无探讨意义,但是放在整个经济生活里,这种侧重PR的营销事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当然,我并不是因为总理盛赞“双十一”就失去独立的判断力。我们认同“双十一”在此刻国民经济生活里的价值,但也要看到,短期内,它还脱不去基于具体企业的过度商业化表征,它的双刃剑效应绝不是庸俗辩证。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一定会经历很长时间,波折多多,局部肯定痛苦不堪。这个过程里,中国的实体经济、具体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甚至大众日常生活,都会持续受到影响。“双十一”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声量,但也引发巨大争议,那些为拉声量做的花样别出的营销,相当浮夸奢靡,不但导致具体企业出现无谓虚耗,也透支着大众十分有限的消费力。
中国民众是有一定的消费力。但我们的各种社会保障都不够完善,高企的储蓄率无声地传递出民众还根本无法实现免于恐惧的消费。第七个“双十一”依然停留在疯狂的拉式营销上,它还不是老百姓自身的节日,发自内心的消费热情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双十一”,应该首先基于民众实际的消费力,唤醒消费意识但又崇尚节制与环保。在这个过程,阿里还有很多工作去做。
而当第七个年头,“双十一”被一个大国总理视为一种“创举”后,它所承载的内容与服务就不仅是营销这么简单了。它是一次巨大的社会事件。阿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身的商业化用力过大,可能出现相反的效应。这对它来说确实是一种新的考验,此刻的阿里应该意识到,这已是七年之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