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受邀出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特别经济事务顾问。据悉,在卡梅伦最新的顾问名单中,阿里巴巴是唯一一家入选的互联网公司。马云也成为有史以来受邀英国首相特别顾问的唯一一名中国企业家。
这也说明了英国这个老牌强国对中国经济的巨大信心以及对两个贸易前景的期待。同样对中国经济深怀信心的还有马云自己。10月8日,马云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中表示,“放缓的经济对中国未来前景是利远远大于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不再需要数量的增加,而是需要质量的提升。”
有意思的是,随着三季度经济数据的出炉,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再度甚嚣尘上。
在宏观层面,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对于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体而言,即使是6.9%的增速已经难能可贵。很多宏观经济数据并未出现断崖式跌落,部分甚至有向好的迹象。
在微观层面,GDP增长下滑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社会痛苦,反而因为水分被挤掉了很多,经济结构的优化持续进行。中国经济完全没有穷途末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更不会朝不保夕。
经济发展尤其自由规律,中国必须实事求是。它需要对应中国经济及社会面貌的真实改善,体现到绝大多数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国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直拒绝施行强刺激,坚持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带来了全局的稳定。
当前中国政府和社会正在逐渐适应中高速增长,接受我们不再生活在经济超高速增长光环下这一现实。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如火如荼,传统制造业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在消费领域,无论是黄金周的火爆,还是电商的欣欣向荣,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悲伤与绝望。
由此可见,传说中的“黑天鹅”并未出现,产业经济的基本面和企业家的信心并未丧失,中国经济仍然处在一条可持续增长的长期通道里。
马云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解放思想的红利、开放政策的红利,但我们并没有注重激发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力量——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GDP高速增长靠的是制造力,而生活质量增长靠的是创造力。在这一方面,中国还有巨大的回旋余地与想象空间。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既取决于宏观,更有赖于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的集体心理。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的最终走向,取决于我们对国家的信息和对自己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