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数据,是商业决策的重要基础。
我作为商业记者曾采访,或后来过接触的新一代企业家中,八成都对数据决策极为痴迷。
美团CEO王兴,办公室放着七八个显示器,就是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市场数据,以快速作出决策,这使得美团能成为员工过万,市值百亿美金仍然快速增长的公司。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每天都要和团队分析市场数据,以此来决策补贴,营销等策略。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也曾兴致勃勃的向我介绍他根据NBA篮球运动员的数据分析系统制作的“Walle”,以业务数据来分析每个员工的能力值,以此决定人事调动。
用数据做决策,这是互联网时代商业重要进步之一。但可怕的是,如艾瑞、talkingdata、易观国际、 QuestMobile,等中国互联网领先的数据公司,近年来开始陆续有数据造假事件产生,且愈演愈烈。
2016年2月,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控诉艾瑞发布的数据报告不实,艾瑞的报告称今日头条的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仅有967.99万,,而今日头条方面表示TalkingData、TrustData、QuestMobile等第三方数据机构报告中,今日头条的DAU都超过三千万。
这样的数据行业造假事件无独有偶,早在2014年易观智库发布了《中国女性工具APP市场月度监测报告2014年1月》报告,而艾瑞也发布类似的数据报告,但这些报告被业内人士揭露,指出这份数据报告的排名是被某女性APP公司“买断”,易观与艾瑞为了突出这家女性APP公司而数据造假。
一、互联网数据行业可怕的“商业模式”
造成这种愈演愈烈,整个互联网数据行业集体造假的情况,是因为中国数据行业一种“恶性循环”商业模式的诞生。
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就曾透露,艾瑞之所以发布“打压”今日头条的数据报告,就是曾经要求投资今日头条未果,之后还要求在今日头条给予求高额费用,才在今日头条中嵌入艾瑞SDK(数据收集代码),遭到拒绝之后,艾瑞“让”今日头条一年的DAU数据都停滞增长,给头条绘制了一条“死亡曲线”,以此要挟今日头条。
这就是当下互联数据公司的生存策略,与世界顶级数据公司IBM、Teradata、甲骨文等用咨询和提供商业解决方案的盈利方式不同,中国的数据公司们更喜欢收取“公关费用”——即通过调整数据排行,向想上榜单的公司收取“好处费”。
一位前互联网数据公司的大客户销售曾向我透露,一般客户企业想要获得好的报告排名,需要向大型数据公司交几十至数百万的费用(为了烘托客户的定制报告收费更高),或者让数据公司以低价占有其股份。
二、数据排行的“寻租空间”:谁在看?谁在意?
为什么有的公司愿意掏钱?或者说,中国的互联网数据公司能以此“商业模式”盈利?
因为如今,投资人、广告主都在根据数据来决策进行投资,或广告投放。例如“今日头条”的艾瑞数据报告,把其DAU数据减少至真实的1/3,很可能导致以此决策的广告主把数亿的资金投放给其竞争对手,而风险投资公司也会优先选择投资其它阅读APP,而不考虑今日头条。今日头条这样巨头公司尚且有如此困境,更别说其他受到“要挟”的互联网公司。
这就是失真的数据的可怕之处?它会“致盲”市场决策,而导致资金与资源往错误的地方聚集,这也就是中国互联网数据公司的寻租空间所在。
中国互联网数据公司,大部分成长于PC时代,多数已经成立10年以上。在PC时代,用户入口集中在百度,决定广告营收的是访问量(点击数),早期互联网公司为了证明自己的访问量和广告价值,给予了这些互联网数据公司早期生存空间,而广告主也习惯于用这些数据公司的报告做决策。
但最终,掌握话语权的数据公司们,却联合向给予他们“好处费”的公司,一起操作数据,向广告主和投资人展示一份不一定真实,却“对自己很有好处”的数据报告。
三、掺水数据的技巧,眼见不一定为实
在当下这个灰暗的时代,中国互联网数据行业进入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中,新入的数据公司不会“有技巧的”做数据报告根本无法存活。许多行业数据报告看起来并无瑕疵,但其实是有选择的摘取不同渠道的数据,而给出付费公司做出其想要的“定制报告”。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渠道更加的多元化,虽然所谓的数据报告依然能够获得广告主和投资方的关注,但用户在迁移,流量在变动。我们来看下图,可以看出现在一个移动端APP的推广分发渠道非常分散,而数据公司则可以“摘取”其中有利于付费公司的数据。
滴滴在与快的的补贴生死大战中,程维庆幸自己能胜出,是因为根据数据来进行决策,他们根据数据判断出“如果不跟进补贴则,则一周后会失去80%的用户”。而当下互联网数据行业的失真,让广告主与投资者失去了判断的坐标。
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商业死循环。
|